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数码科技圈就持续聚焦苹果新一代iPhone 15系列,一度有观点认为苹果将一改前两年“挤牙膏微调”的迭代策略,势必在iPhone 15系列上将“牙膏挤爆”。
“没什么新意”、“持续挤牙膏”、“发布会挺无聊的。”然而在9月13日凌晨,2023苹果秋季发布会后,社交媒体的评论区并没有“过年”般热闹,而是充斥着颇具失落感的吐槽。
结合发布会透露的信息,iPhone 15和15 Plus常规承接了前一代14 Pro和14 Pro Max的下放技术,比如芯片、灵动岛等。而用户更为关心的60Hz屏幕,30W不到的“快充”,没有长焦等方面并没有得到改进。
iPhone 15 Pro和15 Pro Max情况看似好一点,有很多“第一次”的创新。
比如第一款USB-C口的iPhone,第一款潜望式iPhone,第一款钛合金机身iPhone,第一款 “Action Button”iPhone,全球首款3nm芯片iPhone等等。
但这些“第一次”其实大部分是安卓早已有的东西,而且业界和资本市场十分感兴趣的苹果AI大模型应用的进展,也并未被提及。所以总体来说,“好奇心上头”的iPhone 15系列,缺乏一定的新意和爆点。那么,iPhone 15系列,究竟发布了个啥?
iPhone 15和iPhone 15 Pro为6.1寸屏,iPhone 15 Plus与iPhone 15 Pro Max则为6.7寸屏。iPhone 15搭载了A16仿生芯片,配备4800万像素主镜头以及全系灵动岛等,这些升级基本都来自于上一代的iPhone 14 Pro。
与发布会前的爆料一致,苹果这次为iPhone 15全系配备了USC-C充电端口,MacBook、iPad mini等都可以与iPhone 15共用充电线了。
iPhone 15 Pro系列取代了小米13系列,实现了目前最窄的1.5毫米边框,屏占比更高了。屏幕亮度方面升级比较明显,但作为旗舰机仍然没有主流的120Hz高刷,还是遭到了部分用户的吐槽。
iPhone 15 Pro Max则新增了5倍长焦镜头,性能更强的A17 Pro 3 nm芯片,外框使用了全新的航空级钛金属边框。这也让iPhone 15 Pro重量从前代机型的206g下降到了187g。而iPhone 15 Pro Max的重量从240g减少到了221g。
总体而言,和前代机型相比,此次iPhone 15系列的变化主要集中在芯片、接口、影像系统和机身重量等方面。
“苹果最大的诚意可能就是没怎么涨价了。”有不少数码科技爱好者表示,iPhone 15系列表现得中规中矩,无非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做升级,缺乏一定的亮点表现,过往的那种开创性似乎已没有了,不过这并非苹果一家出现的问题,而是整个手机行业都在面对的共性问题。
苹果官网显示,iPhone 15国行起售价为5999元,iPhone 15 Plus国行起售价为6999元,iPhone 15 Pro国行起售价为7999元,iPhone 15 Pro Max国行起售价为9999元。
但即便价格涨幅不大,苹果仍旧遭到了用户的吐槽,比如在各大安卓手机品牌早已将256G存储空间作为机型的起步配置时,起售价5999元的iPhone 15,与起售价6999元的iPhone 15 Plus,存储空间都还是128G。
实际上从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层面来说,或许已越来越不允许苹果“挤牙膏”了,最为直接的便是卷土重来的华为形成的冲击。在不少分析机构看来,这种冲击不仅仅体现在当下的舆论热度中,也在未来可能产生的销量分流上。
综合各项信息来看,今年的苹果秋季发布会,热度让华为抢走了不少,哪怕在苹果发布会刚刚结束的时候,微博热搜榜第一仍然是华为发布会,苹果新品发布会的话题热度则在20名开外。
此前8月29日,华为新品Mate 60 Pro在毫无预告的情况下突然在线上开售。各路消息均指出这或许是华为通过麒麟9000s芯片在5G领域有所突破,国产芯片技术引发的热议也迅速推动了Mate 60的需求热度。
9月7日,新浪发起了一场“选Mate 60还是iPhone 15”的投票,截至9月12日晚间,有8.6万人参与了这场投票,其中6.1万人选择了“华为Mate 60”,2.3万人选择了苹果iPhone 15。
9月8日,华为又突然让Mate 60 Pro+和Mate X5直接上架华为商城。有分析指出,芯片、5G、卫星通信等核心卖点,让华为有望成为下半年消费电子、智能手机市场的主要变量因素。
当然,这对于苹果来说不会是个好消息。从产品力来说,华为Mate 60系列具备了高度国产化的整机硬件,水准称得上优秀,但集各家所长的苹果iPhone 15仍然是市场顶尖水准的存在。
不过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并不会将两款产品放在显微镜下研究对比,手机的功能参数、硬件配置等方面,只要不是有着巨大的鸿沟差距,都未必会成为影响消费者抉择的决定性因素。
至少从目前的结果来看,iPhone 15并没有展现出绝对的碾压优势,来让用户放弃购买华为Mate 60系列,转投苹果。
受此影响,资本市场也出现了看衰iPhone 15乃至苹果的声音。例如瑞银证券在报告中指出,由于面临华为新机等风险,将iPhone 15系列新机出货量由8000-9000万支下调至7800万支。
投资公司Oppenheimer的分析师Martin Yang表示,由于华为Mate 60系列的推出,苹果公司2024年的iPhone出货量可能减少1000万部。
摩根大通在公布的报告中更是强调,iPhone 15并没有实质性的升级,也不会吸引大量用户更新换代,因此将苹果目标股价从235美元调低至230美元。
这样的负面情绪也表现在了苹果的股价上。就在此次苹果秋季发布会这个年度最重磅新品发布会的前一周,苹果股价累计下跌了5.95%,市值蒸发了176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万亿元),甚至出现了历史罕见的连续两天大跌的情况。
从结果上来看,苹果发布会与新一代iPhone未能扭转这样的颓势,发布会当天,苹果公司的股价依旧没有翻红,收盘时下跌了1.71%。
时间回到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向世界展示了初代 iPhone,掀起了全球智能手机的发展浪潮。随后的16年发展历程中,iPhone不仅是苹果公司最具代表性的支柱型产品,也一直是手机行业的标杆,引领和推动行业的发展。
此前IDC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iPhone机型已累计售出了23.2亿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iPhone就是苹果成长为全球市值第一的最大功臣,也是其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护城河。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过于依赖iPhone,也将成为苹果的一大软肋。8月3日苹果公布的2023自然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总营收为818亿美元,同比下滑1.4%,环比下滑近14%。这是苹果自2016年以来首次连续三个季度收入同比下滑。
iPhone、Mac、iPad等产品线组成的智能硬件收入一直是苹果的支柱,这其中又以iPhone为重中之重。然而二季度iPhone 销售同比下跌2.5%,不及市场预期,占了总收入的48.5%。
屋漏偏逢连夜雨,iPad销售额也同比下滑了20%,Mac同比下滑了7.3%,可以说苹果智能硬件收入全线下滑,其中又以iPhone的影响最大。
不仅如此,今年6月苹果发布的颇具未来意义的Vision Pro混合现实设备,原本就预计到2024年上半年才会投入市场销售,近日又有消息称苹果原计划12个月内卖出100万台Vision Pro,但由于生产难度太低,2023年产能规划削减到13-14万台,2024年也不会超过40万台,这款设备短期内对营收的贡献也注定十分有限了。
受此影响8月4日开盘后苹果股价大跌4.8%,创下今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纪录,市值一天蒸发了约1.15万亿元。彼时市场普遍分析认为,二季度iPhone卖不动以及三季度苹果硬件市场需求不旺,是苹果股价震荡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疲软也对iPhone以及苹果的发展形成了制约。
9月5日,TrendForce集邦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继今年第一季全球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减少近20%后,二季度产量持续下滑约6.6%,仅2.7亿部。2023上半年智能手机产量合计5.2亿部,对比去年同期下滑了13.3%,无论是单个季度还是上半年合计,均创下十年新低纪录。
对此高盛就强调称,虽然给予苹果公司买入评级,但该公司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例如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减弱,产品耐用性提升或产品创新乏力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公司未来的收入增长。
高盛也表示,苹果在个人设备和各种服务方面,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市场可能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美国投行Needham则在相关报告中指出,苹果公司是当前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但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最终可能会颠覆这一排名,在AI大模型上的落后,可能会导致苹果被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所超越。
目前来看,苹果对于生成式AI仍然保持谨慎的态度。当华为、谷歌、高通等巨头在AI大模型的研发及手机落地应用等方面加速推进时,苹果传出的是仍在四处挖人、招募和完善团队的消息。
苹果另一个收入增长的主要引擎是软件服务业务,其中包含了App Store应用商店、音频与视频流媒体Apple Music和Apple TV+、iCloud 存储、AppleCare保修、与谷歌搜索引擎许可协议的广告收入、Apple Pay和其他产品的支付费用等。
这块业务面临的压力也不小,比如需要直面迪士尼等流媒体巨头的竞争,还有常常遭到各地政策“打压限流”的App Store服务费(即“苹果税”)等等。
回到此次新款iPhone上来看,即使iPhone 15系列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销量大涨,也并不意味着苹果就能忽视掉其他的发展隐忧。
更何况,iPhone 15系列能否实现强劲的销售增长表现,能否让苹果喘口气,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