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双11”期间,一股返璞归真的风气悄然弥漫于电商领域。曾经热闹非凡的晚会销声匿迹,预热周期反而被拉长,几乎与正式活动平分秋色。多年以来相互对立的电商平台,如今也握手言和,满减规则变得更为直观简洁。
随着电商渗透率逼近天花板,消费者愈发理性,更加信赖钱包而非商家的故事。以女装行业为例,网红张大奕宣布关闭其经营十年的网店,女装品牌“罗拉密码”同样宣布停播闭店,其创始人直言“流量成本翻了10倍”。拥有122万粉丝的淘宝金冠店铺“复古大爆炸”也发布了闭店公告,称平台的政策和市场环境让原创商家难以为继。
电商行业在机制成熟后,流量费用逐渐成为新的“房租”和“税”。虽然直播带货等新兴模式崛起,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低价商品,但主播频繁“翻车”和高额抽佣又成为新的问题。对于商家,特别是中小商家而言,平台规则并非核心矛盾,盈利才是关键。
在流量分配上,平台也面临着抉择:是应该将流量倾斜给出价高的商家,还是价格竞争力强的商家,或是高GMV的商家?随着用户需求的疲软和注意力的分散,营销成本不断攀升,投流带来的GMV增长逐渐转变为为平台打工的困境。中国互联网用户增长停滞已久,阿里的人均获客成本从2014年的55元飙升至如今的3569元。艾瑞咨询指出,在性价比主导的消费需求下,如何加大低价导向的流量分配,成为平台竞争的关键。
拼多多作为典型代表,坚持性价比优先的底层逻辑,通过百亿补贴、秒杀等流量引擎向优质好物倾斜。其他平台也在逐步简化规则,回归初心,希望降低商家的运营成本,同时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例如,老国货品牌“活力28”因质朴的直播风格走红,鸿星尔克因低调获得大量支持,这些案例表明,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不需要复杂的平台玩法。
在“雪球”社区,一篇白牌商家的吐槽贴引发了广泛共鸣。这些商家主要以B端品牌代工为主,传统代工业务下滑严重,试图进军电商市场,却发现开店、流量、运营和美工等成本高昂,且未必能获得稳定订单。相比之下,Temu平台提供的低门槛运营环境让他们获得了稳定的出货量,每天都能稳定出几千单。平台规则明确,商家只需专注于供货和品质控制,赚到的钱实实在在。
在电商竞争日趋同质化和存量化的背景下,商家在多平台入驻已成为常态,平台的运营成本和流量成本直接影响商家的盈利水平。拼多多因机制简单、无成本的自然流量而备受青睐,这对一个如此体量的平台来说难能可贵。商家和消费者都渴望简单高效的规则和工具,拼多多通过大力扶持新质商家和产业带,减免交易手续费,同时加大平台和商家的生态治理,打击不法作弊商家,实现了平衡。
在这个存量时代,商家会用脚投票,选择那些能带来实际收益的平台。拼多多通过内功的修炼,不仅避免了“内卷”,还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了更加简单高效的购物环境。今年“双11”,你在拼多多有何购物体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