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你可以不信,中国果链企业开始转型了,而且还全都瞄准了电动车领域,他们不仅希望借此摆脱对苹果的依赖,更想借此扭转自己在制造业中的地位。
大家好,我是熊猫。今天咱们来说说中国企业能否离开苹果的事。
苹果转移产业链的事其实我很早之前就聊过。
但是没想到苹果转移产业链的事再次加快了,说起来这已经是他们第二次这么做了。
第一次是在疫情初期,他们带着富士康准备在印度和越南大干一场,结果印度和越南直接拉胯,如今2年过去了,中国供应链的产值不降反升,占比已经达到25%(包含某省)
当时我还做了一期视频讲解苹果离不开中国,也没有计划完全撤离中国,然后还发表了一个观点:说苹果即使撤离中国,我们制造业也不怕。
结果证明我是对的。
在那之后,央视财经就出过一篇文章,鼓励中国的“果链”企业主动减少对苹果的依赖的文章。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央视是非常特殊的存在,但是在苹果这件事上,它却罕见号召国内企业发展核心技术,多领域布局,减少对苹果的依赖。
可见苹果对于中国制造未来而言,或许很重要,但一定不是重要到不可或缺的。
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因为苹果的某些“规则”,让很多中国企业苦不堪言,甚至曾经有某家大型企业因为利润太低,还一度想要脱离苹果供应链的想法。
虽然后来这件事被辟谣了,但是利润低却是事实。
很多果链企业想要摆脱苹果的掌控也是事实,比如蓝思科技、歌尔股份、立讯精密、甚至连富士康这样的著名果链企业都在尝试转型,而且他们全都将目标转向了新能源汽车。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果链为啥这么积极要摆脱苹果,又为啥是新能源汽车呢?它们真的能成功吗?
这次我就不卖关子了,直接说下我的答案:在未来,它一定能成功,甚至能一举扭转自己与苹果的地位。
今天咱就从中国果链发展详细说起。
对了视频制作不易,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呗。
说起果链企业,很多人都说是苹果成就了中国企业,其实我是不太同意这个说法的,资本是逐利的,逐利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血腥和残酷的竞争,它不可能为了成就某个人或者说某个国家来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从利益的角度来看是说不通的。
我一贯的看法就是苹果与果链企业是相互成就的,甚至是果链企业拯救了苹果。
中国果链企业与苹果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1980年代,苹果一直是看不上亚洲制造业的,他们宁愿选择在美国和欧洲建立工厂,结果经营的越来越惨淡。
到了1997年时,苹果公司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
当年苹果的销售额大幅下滑,同比上一年收入下跌了17亿美元,年度亏损更是高达10亿美元, 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下降到5%。
如果不能扭转情况,苹果将在数年内彻底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于是乔布斯就重回苹果,这段故事大家可能都知道,乔布斯以天神下凡的姿态拯救了苹果,并且将它推向世界上最伟大的科技企业称号。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就是利用了亚洲的供应链,当时苹果重金聘请了蒂姆-库克来搭建苹果的产业链,库克就提出了全球供应链的想法。
不过乔布斯这人是个细节控,他的前半生都很痴迷美国制作,并不认为亚洲的企业在制造业上会比美国做的更好。
但是库克毕竟是供应链专家,乔布斯也得尊重他的意见。
在这之后,苹果开始将一些零部件放在亚洲,尝试一下后发现还真挺香的,亚洲制造不但价格低,而且效率非常高,有些技术甚至比美国本土的还要好。
2003年,在库克的劝说下,苹果开始尝试将组装线也放到中国,但乔布斯内心深处,依然对中国制造持怀疑态度。
于是他们将一批电脑同时放在美国一家老牌工厂和中国的一家新型工厂里生产,结果美国工厂的制造效率只有中国工厂的80%,良品率差距在一倍以上,而生产成本差距同样很大。
在这一次对比中,中国工厂以完胜的姿态打破乔布斯的固有观念,而这家中国工厂就是富士康。
富士康新建立的生产线,为啥能取得比美国工厂更牛的成绩呢?难道是富士康的生产线比美国工厂更先进吗?
实际上恰恰相反,美国的几家工厂是乔布斯的心血,设备非常的先进。
早在1983年时,他就在美国总部对面建立了一个电脑生产基地,在他的规划里,这里的生产线采用高度自动化,不需要大量的人工就可以实现生产,后来这个高度自动化并没有实现,但是工厂的设备等也远超于其他美国工厂。
在这之后,苹果又搭建了几座工厂也都差不多。
反观中国工厂的设备就要落后的多了 ,主要依靠的还是娴熟工人,他们勤劳肯干,服从安排,学习速度非常快,效率高的惊人。
撑起富士康的也正是这些工人。
当时富士康在3个月内就组织工人搭建起3个厂房,在开工前就找到6000多个工人,2个月内完成24万台组装机,从而一举击败美国工厂。
在这之后,苹果才扭转了颓势。
类似富士康的企业还有宸鸿科技等,可以说第一个阶段的果链是证明自己,他们用自己的实力征服了乔布斯。
所以我才说苹果来中国,不是来施舍我们,而是看中利益,甚至是果链企业拯救了苹果,如果要感谢,那就认认真真感谢父母那一辈吧,他们才是我们制造业的开拓者。
2003年后,苹果开始全面转移产业链,走上了轻资产模式,于是中国果链企业迎来了第二个阶段:甜蜜的合作期。
当时乔布斯对苹果的定位还是以创新为主,所以他们搭建产业链核心还是以伟大产品为前提,
只要能帮助苹果手机提高性能的企业,他们可以提供技术、资金、设备乃至人才等等各方面的支持。
这时期的果链是非常幸福的,它们与苹果的关系更像是合作伙伴,两者互惠互利。
咱举几个例子:
如果果链企业有技术,但是没钱,苹果就会以各种的方式提供现今支持,甚至提前支付货款,等出货了再抵上就可以了。
比如苹果在2015年时,曾向屏幕供应商是日本显示公司(JDI)提前支付15亿美元,支持他们扩大厂区,等他们屏幕出货后再以货款抵押。
如果企业有科研实力有技术,但是缺乏量产的人才,那么苹果也会派出驻厂工程师,与工厂共同研发和改进生产工艺。
2005年时,苹果就派出了技术员驻扎在宸鸿科技,与他们共同研发触屏技术,两家公司整整合作2年时间才有了初代苹果手机流畅的触屏功能。
此后在生产阶段,苹果的工程师也是全程跟踪,帮助宸鸿解决问题。
除了人才和和资金外,苹果甚至还会提供设备以及技术,帮助果链企业生产出优质的零部件,
比如苹果帮助欧菲光和蓝思都购买过了设备和生产线,并且提供技术支持等等。
可以说在这个阶段,两者是高度信任,相互扶持,苹果支持果链成长,果链则帮助苹果打造最具竞争优势的产品,所以两者利益分配也较为均衡,苹果吃肉,其他企业也可以跟着喝汤,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以2012年为例,当时苹果有156家供应链,其中中国有8家,而且还处于较为低端的位置,但是这8家的就共享了苹果的2%利润,以这个为标准,苹果至少将40%以上的利润都分配给其他供应链,当然真实情况肯定比这个还要多。
但是这样的模式在2011年后,开始出现了倾斜,当年乔布斯因病去世,苹果公司失去了他们的灵魂人物,接手乔布斯的正是当初打造了全球供应链的库克。
如果说乔布斯是一名发明家,那么库克就是一名资本家。
乔布斯严肃认真,痴迷科技创新,为了打造最完美的产品,他事必躬亲,不放过任何细节,可以和苹果的合作者彻夜详谈。
而库克则完全相反,他不在乎技术,追求的是极致的稳定和利润,为了掌控供应链,他可以制定无数的细则来约束合作厂家。
于是苹果的供应链迎来了第三个阶段,也是果链最想逃离的阶段。
2012年,苹果发布一份长达上百页的“年度供应商社会责任进展报告”,这份进展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审核苹果的供应商的行为准则是否尽到了应有责任,基本上每年都会出一份。
如果没有做到,苹果则会勒令供应商进行整改,如果整改不到位,苹果有权直接将供应商除名,所以这份进展报告是很多果链企业的生死线。
咋一看这份报告没啥问题呀,但自从它发布后,却受到各界的指责,有说它转嫁社会责任的,有说它控制果链。
按道理来说,苹果对自己的供应链企业做出限制无可厚非吧,为啥会被批评呢?原因就在于它掌控果链的程度。
在这份进展报告之前。
苹果在2005年就出了一份同样长达上百页的供应商行为准则,内容涵盖了劳工权利、原材料采购、废弃物管理、管理体系等等多个方面,甚至连雨水管理都安排上了,也就是说苹果依靠这个准则掌控了果链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生产自主权。
一般涉及到苹果的生产线只能单独为他们生产,其他公司无权享用,而且为了控制生产线,苹果还会对设备和软件等进行权限设置,只有苹果开通权限后,果链企业才能进行调整,这种做法极大降低了生产线上的自主权。
以瑞声科技为例,他们的联合创始人李丰就曾透露过,生产线出了问题,要维修只能等苹果开通权限,同时苹果还会安排20名工程师轮流到工厂监督。
当然生产线还只是小问题,毕竟苹果给饭吃,只要能挣钱,被监督和控制也是能接受的。
但是苹果控制原材料就比较无语了。
因为原材料的价格是有起伏的,而苹果会要求供应商下调价格,但是这个原材料价格又不是供应商能够控制的,于是就会出现供应商报价太低,导致利润出现波动,有时候还会白忙活一场。
不过这也不是不能接受,毕竟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能挣到钱的,真正让果链企业痛苦的是不平等的条约。
比如苹果会要求果链签署不平等条约或者是排他条约。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苹果曾经力推的蓝宝石玻璃,当时GTAT就是与苹果签署了某种条约,
条约说明苹果公司有权选择是否采用GTAT的产品,但是GTAT不能将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出售给其他任何公司。
结果苹果却临时取消了采购蓝宝石玻璃,导致GTAT公司经营困难,在2014年申请了破产保护。
除此之外,苹果还制定2+1的供应商策略,意思就是一个是主要的供应商,一个是次供应商,作为苹果供应链的备用,这还没完,苹果还会继续扶持第三个供应商,让这三者进行相互竞争,一旦哪个不听话就可以直接剔除。
原本这也没啥,相互竞争嘛,苹果想用谁就用谁,但是有时候苹果为了保证供应链还会用出特殊的手段,比如要求技术转让。
曾经的宸鸿科技就是如此,原本触屏技术是他们和苹果共同研发出来的,相当一部分专利都在宸鸿身上,但是苹果为了保持2+1的战略,要求宸鸿将技术转让给胜华以及鸿海等企业,强行让这三家共同竞争。
这个事情非常的荒唐,但确实是一个事实。
所以在第三个阶段,苹果通过各种手段控制果链企业的自主权,导致果链企业没办法进行扩展或者是和其他企业进行良好合作。
而苹果将它们绑上战车后,却又不对它们进行负责,让很多企业过得痛苦。
本来再痛苦也没啥,只要苹果能吃肉,其他企业能喝汤也可以,但是库克实行供应链和利润双重管控后,其他企业有时候连汤都喝不上。
比如2021年四季度,苹果综合毛利率达到43.8%,是十年来的最高。
但是果链企业的利润却越来越低,立讯精密毛利下滑了6% 歌尔股份下滑了11%、德赛电池毛利下滑8%了,而且很多企业都出现了苹果业务亏损的情况。
这就很无语了,苹果一边掌控企业的主导权,一边却不让企业挣钱,然后因为各种行为准则,企业很容易就被苹果剔除供应链。
因为没有主导权,你连提前准备的时间都没有,只能被动接受,比如欧菲光被踢出去之后股价瞬间暴跌。
你再回头看下苹果的《年度进展报告》就会觉得有点扯,你又不给人家饭吃,你还要人家承担这承担那,别人做了,你拿出来刷成就,说明自己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这不瞎扯吗?
纵观三次果链发展,从征服苹果,到合作共赢,再到被卡住命运的喉咙,我们的果链企业确实因为苹果得到了发展,但是到了现在果链这个身份已经影响我们企业的发展了。
所以你看,当它是良药时,我们可以硬着头皮喝下去,但是现在是毒药啊,难怪央视会提醒果链企业谋求转型。
歌尔股份的新业务是汽车零组件、蓝思是汽车大尺寸玻璃、舜宇光学是车载镜头、而富士康、立讯、领益也都是新能源汽车,就连被苹果踢出来的欧菲光也已经入驻20余家国内汽车厂商。
为什么都是新能源汽车?
答案非常简单,因为新能源汽车比手机的前景更大,而且更加契合中国果链企业。
首先说下前景。
汽车产业本身是一个超万亿美元的超大规模产业,而智能手机市场只有6000亿美元左右,两者不是一个档次。
而且新能源汽车又是未来汽车的主流方向,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市场规模就可以追上智能手机,10年内,市场规模将是手机的两倍,增长速度非常快。
反观智能手机,2020年时就已经达到了市场饱和,增长率低的可怜。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赛道?
其实也不用选,华为、苹果、小米都已经告诉大家车子才是王道,苹果都选择造车了,果链企业闭着眼睛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其次新能源汽车正在朝着智能化发展,它和智能手机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都需要智能摄像头、都需要屏幕、都需要芯片、都需要镜头等等。
所以中国果链转战新能源汽车的障碍就会少很多。
比如蓝思科技本来就是研发手机屏幕玻璃的,他们做出来的玻璃性能非常好,不仅耐摔、耐刮擦,而且还适应各种气候下使用。
舜宇光学也差不多,他们本来就是研发手机镜头的,转到汽车镜头同样是无缝衔接,还有
欧菲光:它本来就是给苹果提供光学模组的,所以在光学摄像头上的技术也非常强悍,被苹果踢出果链后,反而加速布局汽车业务,而且没了苹果的束缚,他们还扩展到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项目扩展。
其他的企业也差不多,都在各自的优势领域进行转型。
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这些果链企业是为了苹果造车做准备。
这看的我真是想笑,苹果在2014年准备开始造车,如今8年过去了,却告诉大家苹果汽车将在2025年后才有可能量产。
在我眼里贾老板为梦想窒息都比苹果靠谱一点。
你说我们的果链企业放着好端端的市场不做,却为一个车都没有企业做准备,可能吗?人家又不傻,干嘛有钱不挣。
而且别高看苹果,事实上,苹果在手机领域有话语权,但是在电动车领域话语权是掌握在中国企业手里的。
2021年时,苹果找到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要求他们像其他果链企业那样给苹果预留一个生产线,你猜他们怎么做?
当场直接拒绝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苹果造车项目的视频,我上篇就做过,他们几乎在每一个环节都碰了一鼻子灰。
事实证明,他们的霸王条款,在汽车行业根本吃不香,别人也不想鸟他们。
而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就给中国果链企业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们只要在汽车行业默默发展,也能成长为不可或缺的存在,到时候掌握话语权的就不是苹果了,而是这些企业。
这就是我为啥说果链足够努力的话,完全可以扭转乾坤,掌握主动权。
所以苹果说要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我是非常开心啊,因为这样会迫使中国果链向前景更大,更能掌握话语权的领域转型。
这下大家还会焦虑吗?咱们评论区见!